CIHFC赵燕教授急性心力

作者:医院赵燕

在近期举办的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和国家心力衰竭专业质控大会(CIHFC)上,医院赵燕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急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分析。会后,医心特邀赵燕教授进行详细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及急性心衰的现状

急性心力衰竭(简称急性心衰)指的是心力衰竭(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急性心衰是目前年龄大于65岁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它的院内死亡率为3%,出院6个月的再住院率为50%,5年病死率高达60%。急性心衰的患者住院的比例巨大,然而其中有部分是低风险患者。因此,我们更需要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给予急性心衰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减少急性心衰的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急性心衰危险分层的相关指标

急性心衰危险分层的相关指标主要基于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和并发症情况,如:呼吸困难恶化、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外周氧饱和度降低、持续低血压、射血分数(EF)下降、心律失常控制不良、急性肾功能损伤、肌钙蛋白和pro-BNP升高等。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心衰严重程度分级包括: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而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的Killip分级,根据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脏指数(CI)而评估的Forrester分级,根据末稍循环的视诊观察和肺部听诊评估的临床程度分级(干、湿、冷、暖)等。

急性心衰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工具

单一的指标在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有限,多个指标联合建立的危险分层模型对预后判断具有更高的价值。优秀的模型能帮助我们识别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低危者可行初级生命监护,在急诊留观后直接回家。高危者需要高级的生命监护,及时收住CCU或ICU,早期干预。危险分层评估的模型还能帮助我们制定治疗策略。用于治疗、护理、结局的质量评估和建立临床试验的客观标准也有一定的意义。

近年来,国外研究团队对于急性心衰的危险评分模型进行了大量且有意义的探索,各评分模型的针对人群、纳入指标和评价办法各不相同。急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模型包括来源于社区人群住院患者的ADHERE模型、AHFI模型、GWTG-HF模型、EFFET模型;来源于临床试验的住院患者的OPTIME-CHF模型;来源于急诊患者的EHMRG模型等。模型一般采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logistic回归,cox回归,CART法。评价模型的判别价值指标为C-统计值,一般为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其数值一般在0.5-1之间,越接近1说明模型的判别意义越强。

ADHERE模型(图1)来源于美国急性心衰注册研究ADHERE研究。数据来自真实世界,包含美国家医院,名住院患者数据推导而来,经过名患者验证数据。初始筛选大于85个变量,其中包括39个可预测预后的单变量。最终得出BUN、SBP、Cr三个指标,临床实用性强,患者入院后可快速完成床旁评估。ADHERE模型主要用于评估急性心衰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低危组为2.11%,高危组为21.94%。ADHERECART模型的AUC为0.。

图1ADHERE分类及回归树(CART)模型

EFFECT评分(图2)来源于加拿大多伦多名住院患者,可评估患者出院30天和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在线计算器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cjby/1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