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7月30日电7月26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等心血管领域的多学会联合编写推出的《中国心房颤动防治现状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全面评述目前我国房颤流行病学、科学研究、临床诊疗、综合管理现状,从多个纬度展现我国房颤领域的现状和防治方向,为政府决策、研究立项、指南制定等提供参考。
本次蓝皮书提出未来房颤防治五大策略:加强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完善中国特色指南;提高抗凝意识,规范抗凝治疗,推广新型口服抗凝药;经导管消融治疗,提高远期疗效;探索“上游治疗”途径;特定人群的左心耳封堵为脑卒中预防供新选择。
心房颤动是临床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从识别到诊断,从抗凝到律率控制再到上游治疗,内容繁杂,信息量大。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大约1%的患者年龄60岁,70-80岁年龄组的发病率高达11%。因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未接受诊治,房颤的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房颤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占中风的20%以上,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房颤可导致致残性致命并发症。做好房颤患者管理,预防卒中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房颤防治蓝皮书》主编、医院黄从新教授介绍说:“目前的研究均发现,房颤是一个年龄相关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由于我国正处于向老龄化社会迈进的发展阶段,未来房颤人群将显著增加。”
导致房颤的相关因素除了老龄以外还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等,这些常见慢性病在我国发病率都很高,也就是说房颤的潜在人群巨大。而年龄和慢性病也有着密切联系,所有这些都造成房颤的预期发病率会增加,有可能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一个新流行病。
黄从新教授补充说,在《房颤防治蓝皮书》中对这个严峻形势做出了全面的描绘,敦促各界重视房颤,重视房颤的并发疾病,只有认知提升才能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记者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