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钠肽(NPs)是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的“金标准”生物标志物,并且有助于多种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以及中段心房利钠肽原(MR-proANP)浓度是血流动力学性心脏应激和心力衰竭的存在以及严重程度的定量血浆生物标志物。年6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协会发表了关于利钠肽检测临床应用的实用指南,介绍了利钠肽浓度检测的重要适应证,并重点阐述了其临床应用的11条关键原则。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关键原则1.NPs应始终与所有其他临床信息结合使用;2.NPs是心内容积和充盈压的合理替代指标;3.所有表现出心衰症状(如呼吸困难和/或疲劳)的患者,均应检测NPs,这有助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4.NPs在区分心力衰竭和其他呼吸困难原因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NP越高,呼吸困难是心力衰竭所引起的可能性就越高;5.因急性呼吸困难于急诊就诊的患者诊断急性心力衰竭(充盈压很高)的最佳NP浓度临界值,与劳力性呼吸困难患者诊断慢性心力衰竭(静息时充盈压轻度升高)的临界值相比要更高;6.肥胖患者的NP浓度较低,因此必须使用较低的临界值(降低约50%);7.对于稳定性心衰以及其他心脏疾病(例如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或肺栓塞)患者中,NP浓度对死亡或心衰住院具有较高的预后准确性;8.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NPs筛查以早期发现相关的心脏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可能有助于识别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心衰;9.BNP、NT‐proBNP和MR‐proANP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准确性相当;10.对于休克患者,NPs不能用于确定病因(例如,心源性休克与脓毒症休克),但可以判断预后;11.NP不能确定心衰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NP浓度升高,必须始终与心脏影像学检查结合使用。
概述
BNP和NT-proBNP仅由心脏组织产生。通过与多种受体结合,NP可产生利尿、舒张血管、改善心肌舒张和减少心肌纤维化的作用。NP可以拮抗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产生的血管收缩、钠潴留和抗利尿作用。
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jcff/1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