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心衰的再住院率高达24.5%。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增强心功能,减少住院并降低死亡率。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70岁以上人群中,每10个人即有1人患有心衰。不少患者出院后以为自己好转就停药,实际上,数据显示,心衰的再住院率高达24.5%。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增强心功能,减少住院并降低死亡率。
哪些药物需要长期服用?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普利类药物是被证实能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的第一类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积累最多的药物,是公认的治疗心衰的基石和首选药物。
这一类常用的药物有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该类药物使用前需要排除使用禁忌,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咳嗽,不能耐受时,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抑制剂(沙坦类)。
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此类药物可恢复β1受体的正常功能,使之上调。长期应用通过发挥改善内源性心肌功能的“生物学效应”,延缓或逆转心肌重构,并显著降低猝死率。
这类药物中有循证依据的是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醛固酮可促进心肌重构,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抑制醛固酮的有害作用,对心衰患者有益。
国内常用的药物是螺内酯。
除上述药物外,是否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对慢性心衰患者,除应用上述“金三角”药物治疗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还可能会用到利尿剂、地高辛及新型治疗心衰药物等其他药物。
随访很重要具体药物选择要评估病情,由专科医生来确定。心衰药物一般从小剂量开始,不仅要坚持服药,还要经常随访医生,根据疾病变化和耐受程度,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可耐受剂量。
自我监测要坚持了解心衰基本知识,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诊:体重快速增加、下肢水肿再现或加重、疲乏加重、运动耐受性降低、心率加快(静息增加≥15~20次/分)或过缓(≤55次/分)、血压降低(90/60mmHg)或增高(/80mmHg)、心律不齐等。
日常生活需注意哪些方面?除药物治疗外,心衰患者应限制饮水量,低盐饮食。适度运动,避免重体力劳动。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戒酒,保持心态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