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诊治心力衰竭中的地位

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病变,一旦开始,即使未出现新的心肌损伤,临床状态稳定,但仍自身不断进展变化。心力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存在非常大的异质性,其临床治疗效果有限,5年病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已成为目前重大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发达国家日益相近,冠心病、高血压已经成为心力衰竭在我国流行的最主要病因。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从初始的短期血流动力学/药理学干预方案转为长期修复性策略,目的是改变心脏衰竭的生物学本质。心力衰竭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缓心室重构进程,最大程度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近年来,中医药在心力衰竭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优势和进展,为心力衰竭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中医药诊治心力衰竭的进程

1.1整体观下的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随着对心力衰竭研究的日益深人,目前中医界对心力衰竭病因及病机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是心体俱病,但各有所侧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失宜、七情内伤、脏腑内伤。病性多属本虚标实,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气、血、水相互作用为病。心力衰竭多由外感、劳累、情志因素诱发,素有胸痹心痛、真心痛、心痹等病者,气虚血瘀、痰浊阻络、水饮内停是其主要病机,心气虚弱、阳气不振、鼓动无力,影响气血运行,久之则内生瘀滞,累及肺、脾、肾,使水液输布运化发生障碍。其病变主要责之于心。辨证论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显著疗效,尤其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阶段、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及顽固性利尿剂抵抗等方面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如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治则仍指导临床应用。

1.2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

中医学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经历了漫长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不同时期医家的经验和方剂,如保元汤(《博爱心鉴》)、桃仁红花煎(《陈素庵妇科补解》)、真武汤(《伤寒杂病论》)、五苓散(《伤寒杂病论》)、五皮饮(《证治准绳》)、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生脉散(《医学启源》)、参附汤(《济生续方》)、四逆汤(《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方和基本方,临床疗效独树一帜。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相关临床研究通过Meta分析等评价方法证实温阳化瘀利水法以及参附注射液、心脉隆注射液等为代表的中成药在心力衰竭治疗方面中的特异性治疗作用,为中医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作为心力衰竭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收效显著。

1.3规范化治疗下的精准医学与中医药个体化治疗

心力衰竭是多种病因导致的非常复杂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综合征,其遗传背景、发病原因、疾病发展走向及阶段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个体性差异。目前指南指导下的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残存死亡风险率仍然很高,精准医学结合遗传学背景与实际临床进程,针对病因、病理、生理机制的个体化治疗是目前的发展方向,有望发现以病因为基础的治疗靶点,改善目前治疗困境。中医药辨证施治主旨与精准医疗个体化针对性治疗精神十分锲合,是精准医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患者由于生存环境、禀赋体质、病因病机、四诊信息、症状体征的不同,则应用中医个体施治原则治法而各异、药物作用不同、治疗效果就不同、预后也不同,中医药研究合理利用基因及代谢组学、大数据研究等前沿科学技术手段将有效促进精准医学的发展与实现。

2重视中医药在现代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

2.1《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中成药的应用

中医中药以其自身独有的作用效能和特点在心力衰竭防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已被大量临床试验及基础研究证实,《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在关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建议中明确表示对目前全国已开展的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研究和报道的高度重视,同时







































中医治白癜风
白癜风诊疗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jcff/7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