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工保洁感染郑州疫情暴露了中国医院体系

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039312760066717&wfr=spider&for=pc

8月2日晚8点,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宣布,此轮导致郑州的疫情的毒株与缅甸入医院进行治疗的确诊患者的毒株高度同源,均为德尔塔变异毒株。

截止消息发布,这一轮郑州的疫情,已经发现了63例感染者。目前,虽然尚未公布清晰的传播链,但目前已公布的41例流调轨迹中,医院有关,医院保洁、陪护为主。

一场院感引燃一个城市的疫情,很多院感专家担心的一幕出现了,在这之前,他们已经提醒了多年:医院中那些不是医护的工作人员,正在成为重要的日常院感来源。

医院工作人员中,除了本次郑州疫情的传医院保洁,更让人担心的是陪护人员。

病人的陪护者这个角色,应该更加专业化——拥有一定的陪护专业知识,熟悉并严格执行院感防控要求。一般来说,要求每个家属都达到这些要求并不容易。而市场提供的替代者——护工,又是一个还不够规范化的群体。甚至,在新冠疫情开始之前,就有不少研究者一直担忧:院感仍有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护工。

院感防控的重要薄弱环节——护工

护工,医院中的一个“隐形”的群体,医院,护工属于外包公司管理。他们大多数是女性,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很强,也经常被忽略。在医护人员的印象中,他们面目模糊,统称为“阿姨”。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年初,医院因医院护工确诊而停诊,当时的疫情通报,曾引起许多人恐慌:医院的护工感染后,在生活接触中,把新冠病毒传给了另医院的护工。

幸运的是,上海的那次检出,并未发现有病人被护工感染。这要归功于抗疫一年多以来,医院进行了对护工和保洁等工勤人员的定期核酸检验、院感知识培训等。但即便如此,与医护相比,护工群体的院感知识和执行度,通常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郑州和南京的疫情,让人们再一次发现:新冠病毒的传播,时常来自一些很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医院、机场的保洁,医院的陪护。

其实,在新冠之外,日常的院内感染也有类似的问题。而且威胁丝毫不亚于新冠肺炎。

近日,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医疗服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护工管理和规范培训”专家研讨会上,国内著名院感专家、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如今,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和防范意识已经非常到位,但院感仍有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护工。

“我的一位家人住院期间,感染了肺炎克雷伯菌。”一位医生告诉八点健闻。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常见的耐药菌,许多术后感染、肺炎、肿瘤或血液病患者病情加重,部分老年病、慢性病患者死亡,背后都与耐药菌相关。

这位医生尝试寻找感染的原因。他发现,两三天前,隔壁病房有位病人也感染了这种细菌。考虑到感染部位,加上不同病房之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他找到两位感染者最可能的连接点:由同一位护工照顾。他推测,是护工将这种细菌由那位病人身上,传给了他的家人。

这是一起典型的院内感染案例。“在各地、医院里,这种案例比比皆是。”这位医生告诉八点健闻,“因为司空见惯,大家都觉得太正常了,很少引起重视”。

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医院副院长朱同玉,提交了一份提案。其中提到:“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这些院内感染不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大幅增加医疗负担,还造成了严重的抗生素滥用状况”。

他在提案中指出:“在日常工作中,医院护工已成为重要的院感来源。”并呼吁护工管理体系的进一步规范化。

近年,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曾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和呼吁。

与院感率有关的细节——护工的洗手、洗衣

20多年来,医院的护工们,辅助护士、帮助甚至替代许多家属,不分日夜地为病人提供照顾和陪伴,满足了民众对医疗照护和质量提升的需求,成为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过,虽然与医护同样活跃在病房、与病人有密切接触,护工的卫生意识和卫生标准通常要比医护弱很多。医院护理部工作多年、从护士做到护理部主任的张霖(化名),提到了一个细节——洗衣。

医医院统一清洗消毒,取决于不同科室需要,频率不同。即使是并非一直在一线的管理者,工作服也能每周集中洗两次。

然而,张霖同样注意到,护工、保洁等等工作人员,“医院洗,而是自己洗的”。这让她有点担心:这会不会导致什么细菌传播?

在相关研究者眼中,比衣物清洗消毒更为重要的,是手的卫生。

去年10月的《当代护士》上刊发过东南大医院心内科对护工手卫生和院感防控相关性的一项研究。

在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一直是院感的高危群体,无菌操作的完善度是降低其感染率的重要因素。

医院的研究者对心内科6名护工进行了强化院感知识的培训,内容一大重点便是手卫生,还对护工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

在专门强化培训和考核前,这些护工的手卫生合格率惊人地低,只有18.2%。经过培训,这个数字提升到90.9%。

这一研究选取培训前后7个月内情况接近的各24例心衰患者,统计其院感发生率。发现培训前是33.3%,培训后为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朱同玉在提案中指出,护工成为院感来源的主要原因是卫生程度,“尤其是手和服装的洁净度不高”。他分析,一个护工往往同时服务多个病人,如果没有做到按规程洗手,很可能成为细菌和病毒的传染载体,再加上病人的免疫力比较低,极易造成院内感染。

这类院感普遍存在于许多科室,在ICU、外科和老年科病房尤为严重。“因为这些科室所需护工人数多,接触伤口、体液的频率也相对较高。”朱同玉解释。

一边要规范化,一边闹护工荒

这些年来,护工问题并非没有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lcbx/14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