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地区冠心病规范化治疗的调查…………………周子华,廖玉华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非干预性研究,调查武汉市冠心病规范治疗及达标情况。结果分析冠心病患者例,男性占65.3%,年龄(66.3±11.0)岁,平均患病时间(2.4±3.9)年,极高危患者占73.1%、高危患者占26.9%,伴有高血压76.2%、糖尿病27.4%、还在吸烟13.8%。全部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80.3%、ACEI35.2%、ARB18.8%、β受体阻滞剂57.2%,他汀73.9%。平均LDL-C(2.25±0.82)mmol/L,达标率38.5%,非HDL-C达标率43.4%,TG达标率65.5%;高血压降压达标率58.8%;门诊心率平均(71.7±11.4)次/分;空腹血糖平均值(6.2±2.8)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7.0mmol/L)占58.2%。本次调查后显著改进了患者的冠心病规范化治疗率。
2.年AHA/ACC/HRS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述评…………………陈志坚,张敏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紊乱的快房室率及血栓栓塞事件。历时8年,AHA/ACC/HRS于年发布了新版房颤管理指南,取代年ACC/AHA/ESC房颤管理指南。新版指南内容丰富,亮点众多,重点从血栓栓塞预防、频率控制和节律控制3个方面进行了更新。然而,仍有一些推荐不明晰或存在争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浅析,予以推介。
1.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李先进,韩冰,蒋树中
探讨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要术式的导管消融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入选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33例为研究对象。在Carto系统指引下进行环肺静脉前庭消融术,消融线距离肺静脉口部20-30mm。以心房-肺静脉间电传导完全被阻滞作为消融终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二维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变化。同时应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无一例手术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12.8±5.4)个月,复发6例(3个月空白期后),有2例进行了二次消融,未再复发。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LAD、左室EF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是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恢复窦性心律、逆转心房重塑、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损伤电流测定的应用……汤永谦,廖乐琴,刘海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术中,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意义。应用了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对于电极的可靠固定,除了结合体表心电图和X线影像,常规测试起搏阈值、R波振幅、电极阻抗外,使用了美敦力公司型起搏器分析仪,测定心腔内损伤电流的大小,进一步确定电极固定的可靠性。结果9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7d、第1、3、6个月,对电极的阈值、电极阻抗、R波振幅、QRS波时限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心脏超声和X线拍片检查,无一例电极脱位。7例患者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未能完成,被迫改为心尖部起搏。结论对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固定电极植入的定位,采用传统的起搏参数、起搏心电图和X线影像学方法外,结合术中损伤电流的测定更加可靠。
3.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起搏器术后囊袋并发症……周芳明
对5例发生起搏器术后囊袋并发症的患者,应用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结果所有5例经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均在7~20d内痊愈,随访9~24个月无复发。结论可调节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起搏器术后囊袋并发症是一种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