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慢性心衰随访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启动会在北京万豪酒店召开。此《共识》的编写,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学组、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共同组织的,目的是规范和优化中国慢性心衰的随访管理,并促进医患双方重视随访,以显著提高心衰的防治效果,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此活动得到了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本次会议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霍勇教授主持,医院的多位心衰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其医院的杨杰孚教授、南京医院的李新立教授、医院的周京敏教授、医院的董吁钢教授和哈尔滨医院的李为民教授等,与会专家就此《共识》编写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会议首先由大会主席霍勇教授致开幕词。霍勇教授介绍了中国慢性心衰的随访管理现状,认为对出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管理非常重要,但此《共识》的编写不宜太复杂,要简洁、实用,要面向基层,目标是改善基层的心衰随访管理实践。
大会主席霍勇教授致开幕词
随后,杨杰孚教授介绍了《共识》的撰写计划,《共识》共包括五个部分,即总论、随访监测、随访管理、特殊人群管理和患者教育,分别涵盖了中国心衰流行病学、出院管理、生物标志物(BNP/NT-ProBNP)动态监测和药物治疗策略等内容。
杨杰孚教授介绍《共识》撰写计划
接下来,李新立教授介绍了NT-proBNP在慢性心衰随访管理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心力衰竭指南一致推荐BNP/NT-ProBNP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李教授等人进行的几项临床研究也再次证实NT-ProBNP在心衰诊疗、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有临床价值。对慢性心衰患者进行NT-proBNP随访的频率为出院后的1、3、6、9和12月。
李新立教授介绍NT-proBNP在慢性心衰随访管理中的应用
周京敏教授介绍了LCZ与生物标志物的使用。LCZ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使用LCZ抑制脑啡肽酶可使BNP水平迅速升高,而NT-proBNP水平下降,所以,脑啡肽酶抑制剂LCZ出现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监测BNP将不能反映LCZ的疗效,而NT-proBNP仍可准确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
周京敏教授介绍LCZ与生物标志物的使用
三位教授的演讲结束后,全体参会专家对《共识》的框架和各章节编写的形式与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各位专家充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共识》的编写一定要符合临床实际,不能泛泛而谈,要有清晰的临床路径,具备可操作性,内容要细化,但要精炼,篇幅要适中。
专家对《共识》编写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会议日程圆满结束,参会专家合影留念。
长按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