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老李心力衰竭发病已经3年了,一直正规服药治疗,定期来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门诊随访,体重及憋喘症状控制得还不错。现在到了夏季,看到公园里面的老大爷老太太都在锻炼身体,老李也有了锻炼的想法。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病就犯难了。老李困惑了,目前自己的病情,心脏超声提示射血分数30%,到底能不能进行锻炼呢?又该如何科学的锻炼身体呢?
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临床心脏康复项目。其中心脏康复得到了各国指南一直推荐,证据级别充足。
基于34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心脏康复降低了心肌梗死后复发性心梗发生率和死亡率。参与心脏计划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更快恢复工作的能力。
社区内的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参加心脏康复项目的CABG(冠脉搭桥术)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0年,绝对风险降低了12%。研究还发现参与心脏康复与心脏事件发生后一年内再入院率降低20%至30%有关。
心脏康复服务已被证明有助于改善功能状态,并可能有助于降低HFrEF的稳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证实了慢性心衰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可降低慢性心衰(包括HFrEF和HFpEF)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国际上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有接近40个年头了,稳定的HFrEF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降低心衰住院风险。
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应用于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
ACCF/AHA心力衰竭管理指南
推荐对心衰患者参与安全而有效的运动训练(或规律地体力活动)以改善其功能状态(Ⅰ,A)
年ESC急、慢性心力衰竭诊断
和治疗指南
推荐鼓励心衰患者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功能能力和症状。推荐鼓励稳定的HFrEF患者规律地有氧运动,以降低心衰住院风险,推荐心衰患者参加一项多学科的管理方案,以降低心衰住院和死亡风险。(Ⅰ,A)
年中国心衰指南
推荐心衰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以改善症状、提高活动耐量(Ⅰ,A)。
然而国内目前现况: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处于发展阶段。医生以及患者重视度不够,导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得不到规范的运动康复指导,结果患者反复发病、住院,增加了医疗负担,甚至出现不恰当运动引发猝死等不良事件。
徐医附院东院心内科——
在心力衰竭康复方面走在国内领先。在马延峰主任的带领下,陈涛,张步春博士,张学善主治医师,钱卫住院医师,苏茗羽护士长及护理队伍参与形成心脏康复研究团队,从国际化康复视野角度,为广大心衰患者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
针对住院心衰患者,我科通过心力衰竭自我管理量表进行指导,提高患者对心衰的认知,认识到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对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决策、实施治疗策略、评价实施策略效果。
首先,针对不同患者,对其运动康复把控进行综合评估,做到个体化方案。
1
运动康复的适合人群
NYHA心功能Ⅰ~Ⅲ级的稳定性心衰患者
2
运动康复的禁忌人群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恶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衰、未控制的高血压、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内血栓等。
3
运动方案制定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建立三阶段实施运动康复方案:
参考“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同时根据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老李在我科室住院期间,我们医疗团队对老李进行评估,提供专家级别的指导,筛选出适合的运动,提供如下个体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
运动类型:
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
运动时间:
每周周一到周五,上午10:00开始,每次20-40分钟。
运动标准:
控制心率到达80次每分(根据随访情况逐步调整)
每周自我管理任务:
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自我检测血压,心率
有氧运动
→
东院心内科团队优势
熟练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能恰当地进行危险分层,熟练掌握运动试验的操作流程及方法,熟练掌握运动试验适应证、禁忌证及终止运动指征,对运动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能正确处理。正确理解Borg自感劳累分级评分表,掌握6MWT的正确方法,能正确解读运动试验的相关数据,并可根据运动试验结果开具合适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并能顺利实施运动方案,同时具备对不良事件快速反应及处理能力。
有较高的疾病综合管理能力,具备总结与科研能力,可积累数据,促进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发展。
我们相信患者越早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其结果和依从性就越好。我们计划与广大心衰患者做好沟通,每周提供免费健康教育,并选择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方案,量身定制制定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