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陈西明文

文明实践者成长领路人

颜店镇翟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告诉我们,人活一辈子,一定要确立生命的目标、找准做事的依据、理顺待人的态度、寻求内心的丰盈。

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翟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陈西明正坐在几名学生中间领读《论语》,孩子们专注而渴望的眼神,定格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

陈西明讲《论语》

“没想到村里建的比城里还好!”对于陈西明来说,家乡的变化之大令他始料未及,“前几年一直在外地打拼,回到兖州之后也在城里买了房子,直到去年才回村一趟,和我记忆中的村子完全不一样了:有干净整洁的街巷,有宽敞明亮的讲堂,有人声鼎沸的广场……”都说新农村建设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西明可是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把。惊喜之余,他也发现了与这种变化相伴而生的一些“怪现象”:本村不少青年人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放学回去无人陪伴,更无人辅导功课;还有一些父母在附近企业事业单位上班,孩子住校,可一到周末,孩子们便去网吧打发时间,甚至学坏。陈西明感到十分焦虑,“老人的过分溺爱和缺少沟通交流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很多隐患,叛逆、自私成了很多孩子的特性。”他急切地想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受当教师的父亲的熏陶,陈西明自小便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特别感兴趣,即便后来没能考上大学去外地打工,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多年的爱好。“国学经典,是认识国学义理、提升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在陈西明看来,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内聚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如果让孩子们能够在茶余饭后、闲暇时间接受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目标既定,说干就干。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鼓励下,陈西明加入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队伍。每逢休班或周末,他总是风雨无阻地从城里骑1个多小时的电动车回村。到了村里,他挨家挨户敲门,又“拖”又“拽”叫上所有孩子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学习。为了让年纪小的孩子们也能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他自掏腰包买了20多本注音版、注释版《论语》,逐字逐句为孩子们讲析。他深知“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主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群”,认真学习、踊跃讨论,每天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学习也成了他的“规定动作”。尽管家里两个儿子的日常开销让生活有些拮据,但他却舍得给村里的这些孩子们买书包、买文具,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添置毛巾、香皂,他总说,“这些花销和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一次,陈西明结束了讲授,匆忙回城,刚出村口,电瓶车就没电了。他只得一路推车走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家。父亲心疼他,他却跟父亲这样讲,“小时候在村里,给邻居奶奶提了一桶水,奶奶天天夸我,让我做起好事来越做越带劲。在农村,这种乡里乡亲的感情太珍贵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来珍惜这份乡情!”今年1月19日,他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实践站,突然接到家里“孩子受伤了,头破了个大口子!”他放下电话,火急火燎地骑车往家里赶。医院缝了十几针后,他始终放不下村里孩子们专注而渴望的眼神,又急忙打车回村上课。渐渐地,小小的“儒学讲堂”办得有声有色起来。留守儿童学习属于“看天收”,有人管好一点,没人管就差一些。除了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国学经典,陈西明还得想办法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他尽量把孩子们听起来艰难晦涩的古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话语,还增加了提问环节,通过这种“良性互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上来了,有的甚至在陈西明还没来之前早早地在文明实践站里等着,这令他十分欣慰。“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初心。正是因为读了《论语》,我才有了行动的力量;常用‘学习强国’,我才有了行动的恒心,而我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陈西明认为,自己还配不上被叫作“老师”,他更愿意被称作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他愿用一己之力带动身边人,在一望无际的传统文化大草原上趟出一条名为“坚守”的小径。

来源:山东学习平台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ysjk/1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