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从而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之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理念和手段不断进步,心衰患者预后有了明显改善,而中医药因其在稳定病情、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衰的治疗中。
近期,由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组起草,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共同修订完成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新共识”)正式发表用以指导中医药在心衰治疗的规范和应用。
正确辨证分型,走好心衰中医诊疗第一步
新共识简明扼要地对心衰中医诊疗进行了阐述。通读全文,不难看出,辨证施治是慢性心衰中医诊疗的核心。
新共识指出,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加重。心衰中医证型可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3种基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证。新共识对每一种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都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例,其主症表现为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次症主要为:①口渴/咽干;②自汗/盗汗;③手足心热;④面色/口唇紫暗。舌脉特点为: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只有在正确辨识心衰患者所属证型后,才能对症下药,从而使患者症状得以改善。
辨证施治,牢抓心衰中医诊疗精髓
基于心衰的辨证分型,新共识对不同类型心衰患者的基本治疗原则进行了总结,如图所示。在把握上述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酌情辨证加用中成药或中药静脉制剂,如对于气阴两虚型心衰患者,新共识推荐应用中成药补益强心片。从补益强心片的组方特点不难理解新共识的这一推荐。
补益强心片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源自经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生脉散,其以人参为君药,黄芪、香加皮为臣药,丹参、麦冬为佐药,葶苈子为使药,6味药联合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效,与新共识所推荐的气阴两虚型心衰的中医治则完全相符。理论指导实践,事实上,补益强心片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心衰患者中医证侯和心功能已得到数项临床研究证实。
此外,因心衰为一种进展性疾病,处于不同病理阶段如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失代偿期的急性加重期与慢性稳定期的患者,治疗上应有不同侧重,可在原有治疗原则上酌情加减。
--
治疗心衰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