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HFC2018张健心力衰竭的中

年3月17日,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CIHFC)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年会的次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充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开幕式结束后的CIHFC论坛上,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健教授,从中国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大数据研究、诊治进展、临床研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深入解读了心衰之中国实践。

中国心衰患者大数据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中国心衰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年时,50岁以上的城镇居民心衰患病率高达4.6%。近年来,心衰合并症发生明显变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心衰合并瓣膜病的患病率则逐渐下降;心衰合并冠心病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为探索我国住院心衰患者的人群特点、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China-HF研究纳入了13,例住院心衰患者。结果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住院心衰患者有如下特点:年龄相对不高,平均64.8岁;平均收缩压(mmHg)较低;高血压、糖尿病和房颤所占比例较低。

从近2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心衰患者大数据研究逐渐从真实世界的探索过渡到指南的依从性研究。年刚刚启动的中国HF-COE研究将聚焦于心衰患者的长短期管理。

中国心衰诊治进展及创新

在药物治疗上,China-HF研究显示,对于符合用药标准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出院时利尿剂使用率为72.2%,ACEI/ARBs为67.5%,β受体阻滞剂为70.0%,螺内酯为74.1%,华法林为13.6%。自年以来,在众多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多部心衰诊疗相关的指南与共识陆续发布,进一步推动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

在心衰的新型标记物研究方面,结果显示,ST2在不同随访时间内的预测价值与NT-proBNP相似,且对NT-proBNP的预测有补充作用;Galectin-3能有效预测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以及心衰恶化导致的死亡,但是对于猝死事件的预测,效果并不理想。ST2的预测效果不受肾功能影响;而Galectin-3只能对eGFR>60mL/min/1.73m2患者的模型具有额外的预测价值。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反映心肌纤维化的可溶性ST2及Galectin-3等指标在急性心衰的危险分层中可能提供额外信息(IIb,A)。

研究表明,肾交感神经去除术安全有效,可能改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另有研究表明,早期心衰患者接受肾交感神经去除术获益更明显。近年来,ECMO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终末期心衰患者,院后预后较好。此外,随着器械技术的飞速发展,左室辅助装置已然引发了终末期心衰治疗的革命。

中国心衰临床研究的进展

在心衰管理方面,多项研究通过多学科支持、过渡姑息治疗以及低强度运动等干预方法,证实了护理团队在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中药治疗心衰方面,循证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能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此外,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以及养心康片的临床研究成果也给心衰患者带来了希望。

目前,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性新药的临床研究中,以期评价新药对中国患者的影响。重组人纽兰格林是我国拥有自主产权的首创新药,Ⅱ期临床研究显示,重组人纽兰格林能有效提高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减少心室重构;Ⅲ期临床研究显示,重组人纽兰格林可能降低NYHAⅡ/Ⅲ级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托伐普坦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评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托伐普坦片治疗心原性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发现,联合托伐普坦能更好地降低心衰患者的体重、减少容量负荷。

中国心衰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心力衰竭平台建设已取得良好进展,包括成立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创办心力衰竭国际学院、召开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设立全国心力衰竭日以及创办《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等。未来将继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心衰管理指南提供更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继续发扬和推广中药研究,积极推行院外心力衰竭患者的远程管理,进行心力衰竭质控管理及大数据平台建设。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zzgt.com/cjby/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