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院沈玉芹教授
记者:沈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据了解,慢性心衰康复高峰研讨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由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承办,期间得到胡大一教授、王乐民教授、黄峻教授、张健教授等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您在筹备过程中一定倾注了大量心血,请您介绍一下年长城会会议的日程设置上有哪些亮点之处?
沈玉芹教授:您好!首先感谢胡大一教授、王乐民教授、黄峻教授、张健教授等教授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是国内首次聚焦慢性心衰康复的高峰研讨会,届时,医院的慢性心衰康复经验分享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为精彩的是国内著名的心衰专家和心衰康复专家将汇聚一堂,共同围绕“慢性心衰康复中国模式探讨”等话题展开讨论,为推动中国慢性心衰康复的发展献言献策。此次会议,也是对中国心力衰竭防治工程的积极响应。
记者:我们了解到,在胡大一教授、王乐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并由王乐民教授及您执笔的《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已于年9月发表,为中国的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提供了参考。那么可否请您谈谈共识的完成为临床上带来了哪些意义?以及共识的下一步更新计划是什么?
沈玉芹教授:在胡大一教授、王乐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专家委员会的讨论和修改,《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已于年9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其中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和心血。该共识是国内首个关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的共识,为我国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提供了参考,促进了我国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推进,有利于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节约医疗成本。当然,《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中国目前缺乏本土的循证依据、缺乏中国的参考标准,很多方面是借鉴于国外的研究。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慢性稳定性心衰运动康复的中国模式,制定中国标准。倡议在学会的领导下,制定关于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中国专家共识,有利于多学科合作、系统全面管理心衰患者。
记者:据悉,经过30余年的研究与发展,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我国目前的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模式较其他国家更具有优势,对患者更有利。请您介绍下,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您是如何操作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
沈玉芹教授:的确,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在国际上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HF-ACTION研究结果的发表,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因而在AHA和ESC的相关指南中对运动康复进行了强有力的推荐。目前,对慢性稳定性心衰而言,运动康复与β受体阻滞剂、ACEI有等同地位,只要慢性稳定性心衰适合运动,就要给予开具运动处方。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模式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不同,欧美国家由物理治疗师开具运动处方,日本同样如此。而目前在我国开展慢性心医院中,运动处方大多是心内科医师或康复科医师开具,由物理治疗师执行运动处方,开辟了中国运动康复的模式。
当然,此种模式的诞生自有它的原因:我国目前物理治疗师资源短缺,而且对心脏康复的知识掌握也存在不足。不过,我国目前的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模式较其他国家更具有优势,对患者更有利,包括对疾病的把握准确、正确评估、治疗全面、随访方便,做到真正全面、系统地管理患者。在临床开展慢性稳定性心衰运动康复过程中,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认真评估(包括一般评估和心肺运动试验),若无禁忌证,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危险分层,对于中高危患者进行监护下运动,直到安全性建立,再进行家庭运动。在随访过程中进行专人负责随访。在运动康复同时,规范药物治疗、心理评估并开具心理处方、营养处方的制定、戒烟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干预。
我于年追随王乐民教授开展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下进行慢性稳定性心衰的运动康复,其间过程可谓艰难。
首先感受的一点:运动康复,宣教先行,从动员心衰患者5-6次最终还是拒绝到如今心衰患者主动要求运动康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最大的原因是宣教的结果(媒体、现场、医患交流、患者的口口相传等不同形式)。
第二,批判吸收国外方法,刚开始开展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时,国内可参考的文献几乎没有,必须参考国外的文献,而又不能盲从国外的所有方法,所以要批判地吸收、利用。
第三,在现行的医疗政策下,只有坚持、充满爱心才能真正做好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
第四,医院医院的联动,网络化管理。
来源: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心血管网
点↓↓↓“阅读原文”,即可了解会议热门学术内容!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